https://mp.weixin.qq.com/s/0laQ1p_n6DsKC78e5x_xEw

最近有种洗了个澡的感觉。

一方面是做服装业务的进展。第二次做一个大的垂类了,有了明显的节奏感。9月的回收测试和十一假期的售卖测试精确的验证了自己的预测,心头竟然涌现了一阵轻快的自满。我已经很久没有自满过了。当然很快又打消了这种情绪,以防爬到半截儿栽下去。

另一方面是我终于确定了一些具体的人生乐趣,一些更难,更耐久的挑战。

过去我觉得自己最擅长的就是思考宏观问题。我总是在远期目标上投入很长的时间,对一切事物背后的真正含义保持审慎。

但我最近越发察觉,战略是个越宏观越无聊的东西。它是很重要,但也很容易看透,可以琢磨的空间不多,不足以提供长效的乐趣。

真正有意思的事其实全在战术里。

在商业环境里,或者说,任何一个干扰因素繁多且随机的混沌环境,真正有意思的是处理那些瞬息万变的具象问题,而不是提炼出一个仅能存活在纯净的实验环境的大一统理论。你要处理这些问题。你能处理多少具象问题,你就多大程度上接近一个混沌领域的大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变成大师,不完全是聪明,也不完全是经验,而是在感受力的基础上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练习,直到内化成一种直觉,一种肌肉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中做出最快速而准确的反馈。

哎呀我竟然到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也真是大愚若智。最近都很好奇那些沉迷于具体战术的人究竟是从来没想过宏观意义问题还是早已看透了宏观根本没什么意思?

例如一些德州牌手,我觉得真是投机高手了。就是这种把先天优势通过某领域的大量练习内化成直觉和肌肉记忆的人。但即便这样技艺精湛,也并不见得就能过好这一生。这到底是聪明有余智慧不足,还是智慧到了早已看破人生只是一种假设,于是选择沉迷进解题带来的纯粹感受里?包括一些很会赚钱的生意人,说起商机来总是头头是道,行动力高到今天看准了机会明天就去注册公司。他们都是对宏观问题毫不在意的战术家,当你问及人生啊道德啊意义啊,通常得到的回答就是「没想那么多。」

这是我最近最着迷的一群人了。很难想象我小时候最看不上这样的人,总觉得他们不够洒脱,过于钻营。

这么一想不由得羞愧:自己以前那种超然于世的态度无非是种偷懒而已。偷懒、取巧、总想找个至高点来解释一切,从而获得智力上的优越感。我不吝于用最刻薄的语言评价自己。而事实上,我们这个越来越暴露数据的时代,留给宏观思考的空间是越来越少的。似乎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大而化之地归因于进化与概率,再往上抽象,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虚无了。

每个人的青年时代,总是试图去得到一个对世界的完美解释。那在我看来仅仅是一种主观性的不安:那种刚刚进入自己无法掌控的客观世界的不安。我们只是本能地寻找一个可以相信的描述,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安全、自洽。可惜客观世界就是不存在完美的运转规律。系统中高度秩序化的结构都是脆弱而易逝的。

就像第一次跳进水中,总是拼命的想抓住什么。遗憾的是,就是没有什么可以被抓住。要么溺死,要么学会游泳。

但对一个自诩游戏人生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投身浪潮,任大浪把自己打湿更过瘾的呢?

以前的我总是站在岸上,去看那一个一个浪头的走势,分析那一个一个浪头的成因。远远的观望人家冲浪的姿势,对起乘的概率了如指掌。

但,这和真正去冲浪,完全是两件事。在真正的浪里摸爬滚打,对细节有所掌控,成为大师,才是最有挑战性的。沉浸的越深,细节的感知就越丰富,人生才有越为深刻的体验。

所以越来越喜欢可以用镜头语言把故事拍得很好的导演,而不是利用影像做自我表达的艺术家。的确前者比后者难太多。只是年轻时太过高估了「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追求完成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